伴随着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黄河岸边逐渐成长起三门峡这座新兴工业城市。
三门峡矿产资源丰富,素以富有黄(黄金)、白(铝)、黑(煤炭)资源著称,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计划经济时期,三门峡拥有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会兴棉纺织厂、中原量仪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纺织、机械为支柱,兼有化工、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基本工业格局。自1986年区划调整以来,三门峡工业经济历经市场经济的洗礼,经受改革开放的历练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阵痛,主动转变思想观念,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努力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促转型,实现了工业经济逐年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三门峡市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这一转型根本路径,科学把握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形成了以黄金、铝工业、煤及煤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基本工业格局,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铜产业、新基建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据统计,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总量由2015年的602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622.5亿元,增速由2015年的1.8%稳步回升至2016年的7.3%和2017年的9.1%,2018年、2019年增速均为8%。国投金城冶金公司实现当年建成投产、盈利,产值突破80亿元,开创业界先河,实现了从单一回收黄金到同时综合回收金、银、铜、铂、钯等9种有价金属,标志着三门峡市黄金冶炼产业顺利实现高端化;总投资78亿元的宝武铝业公司一期年产30万吨铝合金精深加工项目顺利推进,熔铸生产线已于2020年7月30日成功试产,有力推动全省铝工业迈向中高端、部分产品填补国家高端铝材空白;朝辉铜业、华鑫铜箔、宝鑫电子等铜精深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中国铜箔谷”雏形初显;速达电动汽车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认证,实现量产上市。
2020年,三门峡市工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于当年3月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供需两端稳步改善向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优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度累计实现4.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排名第7位;制造业增速8.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7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市场有效需求进一步释放,呈现出“稳定恢复、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1—4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9%,高于全省(13.4%)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8.3%,高于全省(4.9%)3.4个百分点。
“三大改造”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大改造”是对现有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的投资行为,包括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近年,三门峡市以规上企业全覆盖、重点中小企业协同推进为目标,全力推动“三大改造”工作,组织梳理第一批“三大改造”项目378个,涉及294家企业,总投资338.2亿元。市工信局多次组织开展“三大改造”考察学习、项目观摩、专家诊断活动,启动市级智能工厂(车间)、绿色工厂培育。2020年,全市共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69个,年度计划投资13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34.8亿元;规上企业覆盖率达到45%。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为电熔刚玉等9家企业争取到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2076万元;为仰韶酒业申报“豫酒振兴”专项资金500万元,为骏通车辆、鑫锋磨料申报2021年省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700余万元,为华鑫铜箔申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金858万元。设立5000万元的市级“三大改造”专项资金,全市27个项目、11个智能工厂(车间)和绿色工厂共获支持资金4557.27万元。经过“三大改造”,戴卡轮毂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腾跃同力水泥、速达公司创建为省级绿色工厂;东方希望创建为省级智能工厂,承明光电等3家企业创建为省级智能车间。2020年,全市新增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9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两化”融合对标企业181家、企业上云1266家,分别比2019年末增加了146%、59%、52%、201%。初步测算,获得支持资金的33家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5.5个百分点;带动投资15.3亿元,增加产值23.1亿元,减少成本3.7亿元,平均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
“三大改造”促使三门峡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黄金产业方面,金渠集团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资质验收,中原黄金冶炼厂、国投金城冶金营收和利润大幅提升,黄金珠宝业持续加快发展。铝工业方面,宝武铝业一期30万吨铝合金精深加工项目实现投产,恒康铝业复产在即,铝工业加快向中高端延伸和全产业链发展。煤炭产业方面,耿村煤矿、常村煤矿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煤矿智能化建设、“一优三减”和“四化”持续提升。建材产业方面,锦荣水泥、同力水泥技术改造成效突出,绿色建材园项目加快实施。刚玉产业方面,陕州冶金工业园、明珠电冶等刚玉企业改造成效明显,瑞尔新材料10万吨低钠白刚玉项目建成投产,颐万新材料7万吨铝基纳米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刚玉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化工产业方面,峡光高分子材料公司5万吨己二腈项目开工,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食品产业方面,仰韶酒业营收逆势增长30%,豫酒领头羊地位更加巩固。
今年3月,三门峡市工业领导小组下发《三门峡市2021年推进工业“三大改造”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印发第二批“三大改造”项目的通知》,对2021年“三大改造”工作进行全年部署,全市现有4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计划对143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共谋划213个项目,总投资33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全部竣工后,预计新增工业总产值354.7亿元,利税43.1亿元。
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全省领先
近日,在郑州召开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三门峡市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与河南移动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将围绕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大会还重点发布了5G应用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三门峡神通碳素5G+智慧工厂与中信重工5G+智慧工厂、中国一拖5G+AI工业视觉质检应用等名列其中。神通碳素是一家拥有65年历史的传统企业,主要生产经营电解铝用预焙阳极。改造前不仅能耗高、污染大,而且生产效率低、利润低。三门峡电信公司针对企业需求为其定制了5G专网,使神通碳素实现了三个工段环保设备的在线管理,实现现场无人值守,可实时采集厂区、各车间数据,超标自动识别,替代人员现场巡检。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300余万元,2020年被评为环保B级企业。
2020年,三门峡市抢抓国家和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建设的重大机遇,与中国信通院、三大运营商及中国铁塔河南省公司等加强合作,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网络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三门峡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成立市5G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会议,研究解决5G网络建设中的疑难问题。截至目前,协调解决疑难站址96个,转供电改直供电基站321个,转供电基站占比下降到11.9%,该做法受到省政府表彰并在全省推广;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1177个,实现了5G网络县城及以上城区全覆盖、重点乡镇和重点场景按需覆盖。二是加快实施5G重点项目。积极谋划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场景项目。2020年列入省5G项目库25个,总投资14.9亿元,开工17个,完成投资3.89亿元。金渠银通5G用银粉等项目建成投产,寺河山5G智慧苹果小镇等应用场景项目成效初显。三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赋能。与上海理想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共建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与中国电信合作的三门峡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期建成上线,目前入驻企业720余家,提供解决方案40余款、工业软件40余款,发布供需对接398项、工业品产品1611个,加快赋能企业数字化、供应链信息化。
2021年,三门峡市共谋划实施5G项目83个,总投资46.06亿元,在全省位列第二。其中,技术研发项目1个:河南金渠银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5G新材料-陶瓷波器浆料用银粉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已完成投资65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3个,总投资28.8亿元,已完成投资5.72亿元:易事特(河南)有限公司5G+科创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已完成投资3.15亿元;锐意泰克(三门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5G+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已完成投资1.1亿元;灵宝华鑫铜箔有限公司5G用高频高速电解铜箔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6.8亿元,已完成投资1.48亿元。场景应用项目79个,总投资16.96亿元,已完成投资4.8亿元。重点抓好戴卡轮毂5G+智慧云工厂、中原黄金冶炼厂5G+无人天车项目、寺河山5G+苹果小镇、锐意泰克5G+无人驾驶、陕州地坑院5G+智慧旅游、开祥化工5G+智慧工厂和市生态环境局5G+无人机巡查服务项目建设。
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三门峡市坚持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重点,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核心,新能源电池、新能源充电桩、汽车零部件为配套支撑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三大门类采选业、制造业和水电气生产供应业比重从2016年的51.3∶43.9∶4.8到2018年的32.9∶55.6∶11.5,再到2019年的31.1∶59∶9.9,制造业占比接近工业总量的六成,表明全市工业对资源性的依赖度逐渐降低,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新材料方面,宝鑫电子4万吨铜箔二期、三期工程一段建成投产,朝辉铜业1万吨压延铜箔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汇盛铜业23万吨铜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开工,铜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增长30%以上,三门峡市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铜箔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铜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方面,锐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车一期项目不到6个月建成投产,猛狮科技、星能科技、中科芯时代等项目顺利推进;与铁塔能源、国网河南电力、河南联合化工集团等签订充电桩建设合作协议,累计建成53座充电站、1521个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5559辆。5G新基建方面,易事特5G+科创园一期项目不到4个月就建成投产。装备制造方面,制定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出台支持政策措施,为21家企业完成铸造产能评定;骏通公司智能制造行业领先,化工机械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车重装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打造。生物医药方面,渑池广宇生物年产2000吨中成药扩建项目建成投产,赛诺维制药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并逐渐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驱力和引领工业高端发展的强大增长极。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34家增加到2020年106家,是2015年的2.56倍;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7.2%提高到34.4%,翻了一番;2020年,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131家,较上年新增23家;“十三五”期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1.3%,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87个,是2015年3.83倍,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发展
为企业搞好服务是市工信局一以贯之的作风。近年,市工信局立足本职,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精准发力,通过开展惠企服务行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开放交流合作等措施,着力提升精准服务企业能力。
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工业经济的严重影响,第一时间成立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服务组,完善协调推进体系,健全调度服务机制,先于省里制定下发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具体措施,细化金融、文化旅游、房地产、人力资源等领域支持举措,落实财税、金融、能源、社保等优惠政策。一是落细落实惠企政策。加强中央、省、市惠企政策宣传落实,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13.7亿元、电费1.1亿元、燃气费789万元。开展“金桥工程”银企对接活动,达成融资4.81亿元;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6004万元;组织“创客中国”大赛融资对接活动三门峡专场,达成融资合作意向3000万元。出台《支持“双十”企业及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奖励政策》,对贡献大、成长性好的企业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二是协调解决企业难题。开展“一联三帮”“两个行动”系列活动,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6个方面82个。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首席服务官”制度,推动惠企政策宣传落实,解决企业问题297个。三是加快清理拖欠账款。全面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全年完成清欠1.03亿元,清偿比例91.35%,无分歧欠款清偿比例达100%。四是扎实开展培训活动。实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企业家到知名高校培训87人次;举办“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培训企业家200余人次。
三门峡因工业而兴,必将因工业而再次腾飞。进入“十四五”,三门峡工业经济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突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以谋升级、育特色、引新兴为思路,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中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