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天互联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 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中心

工业互联网解析标识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坛新实践

2023/7/7 13:10:00 人评论 江苏省人民政府

常州市金坛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新征程上江苏工作总要求、总目标、总蓝图,深入落实常州“532”发展战略,奋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常金同城化等重大历史机遇,锚定“最美新城区、最强增长极”发展定位,以“五大行动”为引领,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金坛的精彩实践,以实干实绩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聚焦更澎湃的创新动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

金坛始终坚持“产业强区、工业立区、项目兴区”不动摇,持续加快项目招引、加快项目建设,引育更多“微笑园区”“微笑平台”“微笑企业”,“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厚实。一是产业地标越发清晰。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提前布局落子,竞逐新兴赛道,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两大地标产业,已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链最长最强地区之一。仅动力电池建成和在建产能就超115GWh(吉瓦时),拥有两家头部企业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拥有规上企业超110家。2022年两大地标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创新航2022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交易,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是全省年度最大IPO项目,也是常州历史上最大IPO项目。二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持续开展“对话德国企业、对标德国城市、对接德国项目”活动,全力打造长三角对德创新合作新高地、中德全面交流合作新样板。目前,园区落户德语区企业达55家,总投资超20亿欧元。三是经济增速势头强劲。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8.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4%,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54.6%,工业用电量增长19.1%,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常州第一、苏南乃至全省前列。

聚焦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在打造宜居城市上持续发力

作为常州最年轻的新城区,金坛重点突出江南城市的精致秀美,加快打造“美丽常州新样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良性互动、有机统一。一是繁荣城区。一体推进金沙老城、钱资新城、科教名城“三城”建设,坚持把中心城区功能做优、品质做高、环境做美。随着图书馆、城市形象馆、金沙科技金融中心、钱资湖大桥、钱资湖北岸风光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金坛正成为“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福地”。二是融通全区。一路通,百业兴。近年来,金坛“补课式”加快交通工程建设,G233国道、S265省道、金武快速路、长荡湖旅游大道、茅山旅游大道等主干道路相继通车,沪宁沿江高铁金坛站投用在即。精心打造“绿野仙踪”精品农路品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增一级公路127公里、二级公路67公里,构筑起“高普快”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金坛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179公里,实现了“城到镇全部通一级公路”,基本构建了全区30分钟交通圈。三是优化小区。总投资7.6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个,面积22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16万户。以“绣花精神”启动精品街道、美丽街区、口袋公园建设,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5部。持续推进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创成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71个。建立“城市管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破解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聚焦更优美的宜人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

面对过去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这一“成长中的烦恼”,金坛痛下决心、果断抉择,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一是向新而生,从“吃山耗水”转向“治山理水”。累计筹集投入93亿元开展长荡湖综合整治,拆除网围5.8万亩、清理废弃船只5611条、清淤34平方公里,长荡湖水质恢复至Ⅲ类,成功创成国家湿地公园,实现由“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蝶变。开展茅山地区建材行业出清提升,关停整顿建材企业15家,对5座矿山宕口进行生态修复,全区林木覆盖率位居常州各辖市区第一。二是向绿而兴,从“守绿待金”走向“添绿增金”。围绕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提速建设陌上花开都市田园风光带、公路花园以及长荡湖休闲运动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空气质量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入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网、站”一体化建设,水环境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是向高而攀,从“生态福地”迈向“旅游胜地”。积极践行全域旅游理念,依托茅山福地,用山水造景,推动农文康体旅深度融合。先后建成东方盐湖城、花谷奇缘、茅山森林世界等4A级旅游景区3个,培育半边山下民宿等多个乡村旅游聚集带。丰富的旅游业态带动居民增收致富,处处“绿水青山”成为共富路上的“金山银山”。

聚焦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擦亮城市品牌上持续发力

金坛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家乡,境内有6500年历史的三星村遗址。近年来,金坛将华罗庚、三星村作为最鲜明的城市文化标识,通过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宣传和推广,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一是打好“华罗庚”名人资源牌。着力讲好“华罗庚的家乡”故事,连续举办“‘科学与中国’院士巡讲暨纪念华罗庚诞辰110周年研讨会”、中国数学会“华乡寻道”、第八届全国数论会议等重要活动和学术会议,将华罗庚精神和更多华罗庚元素融入金坛城市美誉度提升之中。做好华罗庚科学城、华罗庚创新中心等华罗庚科创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让“华罗庚”这一文化元素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引领未来。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家国情怀”的华罗庚精神,铸就自信自立的精神内核,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更好展示“江东福地、乐道金坛”的神韵魅力。二是打好“三星村”历史文化牌。金坛三星村遗址作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正按照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扎实做好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三星村遗址保护公园并纳入常州市“532”发展战略重点文旅项目,正式启动金坛三星村第二次考古发掘工作,积极探索地域文明发展脉络,推动三星村文化资源再积累、文化认识再深入和文化氛围再形成。三是打好“江东福地”城市标识牌。大力推广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和“江东福地 乐道金坛——华罗庚家乡欢迎您”外宣用语,因地制宜地将城市标识和宣传语融入城市主次干道、商业大街、公共文化设施、广场公园、景区景点等,并广泛应用于大型对外交流活动,让城市标识更为彰显,让文化标识成为城市记忆符号。

聚焦更稳定的富民增收,在推进城乡融合上持续发力

作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金坛以十大农业品牌、十大美丽乡村、十大现代农场“310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一是瞄准“农业强”,打造十大农业品牌。将水稻、水产、茶叶“两水一茶”作为主导产业,按照“一品一策”的思路,打造“金坛雀舌”“长荡湖大闸蟹”“黄金村软米”等1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度挖掘农产品产业和文化内涵。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二是瞄准“农村美”,打造十大美丽乡村。构建“特色田园乡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乡村”乡村建设三级网络,一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矿地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推动乡村成为生态环境秀美、村庄环境优美、乡风民风和美的诗意田园、美好家园、生活乐园。仙姑村获评中国十大美丽乡村,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特色田园乡村。三是瞄准“农民富”,打造十大现代农场。按照工业化理念、园区化思路发展农业,以建设中天黄金大农场等10个现代化农场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成片、成带集群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因地制宜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让广大农村居民“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2022年,全区100个村(居)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2亿元,同比增长8.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同比增长6.6%,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

聚焦更满意的资源供给,在优化教育医疗上持续发力

金坛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重要指示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全力打造“坛有优学”教育名片,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使老百姓不出区就能上好学、看好病。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五年来,累计投入超40亿元,同步实施城区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和农村学校整体改造工程,新(改、扩)建华罗庚中学新校区、段玉裁实验小学等学校25所。投资50亿元的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经过三年建设,今年秋季学期将迎来首批1.5万名学生入住。投入20余亿元实施金坛第一人民医院移址新建、金坛区中医医院改扩建、金坛妇幼保健院新建等医疗重点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实际开放病床3160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5.4张,90%的金坛市民选择在本地医院就医,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二是优化基层资源布局。修订完善“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做强“华罗庚”“段玉裁”“河海”三大本土教育集团,放大优质学校引领辐射功能,新增学位1.42万个,突出解决学位布局不平衡问题。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对85家城乡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居民在辖区内即可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建成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助力分级诊疗,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三是提升基本服务质效。持续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好书记“三名一好”工程,加强“五级阶梯”优秀教师培养,近年来,超300人次教师获评省市级荣誉称号,53人次获评省教学基本功、评优课竞赛一等奖。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红利,与上海申康集团下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院府合作”,通过跨区协同、一体发展、同质管理,发挥专家、技术和品牌效应,推动大都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聚焦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在兜牢民生底线上持续发力

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群众关切,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用心用力,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一是力促就业创业。以人才公寓建设为切口,打造就业服务“金字招牌”,帮助人才实现“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成就一番事业”。目前,金坛人才公寓保有量超2.1万套,总面积超140万平方米,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经验获住建部推广。通过筑巢引凤、打造人才社区,金坛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1万人,扶持创业2000人以上,累计提供创业贷款超2亿元。二是强化兜底保障。全面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目前,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428户2057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特困供养、孤儿养育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关爱“一老一小”。紧盯老年人“床边、身边、周边”服务需求,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全区2.2万名高龄、经济困难老年人纳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范围,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普惠养老机构集中签约经验做法获江苏省发改委、民政厅联合推广。积极发展托幼一体、社区托育、家庭托育等,创成省级普惠托育机构4家、省级示范托育机构1家。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