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宿迁市宿城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聚焦简政放权,积极推行省级经济开发区行使县(区)经济管理权限,在全市率先突破省级开发区审批服务板块,实现了“一层全链审批”“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个窗口办结”,原材料精简率57%,办理时限精简90%,截至目前,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其“创新实施‘二三四五’工作法,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集成改革”项目近日被省政府列入“放管服”改革领域督查激励。
一、着力夯实二个赋权改革基础。一是详细制定承接方案。对市级下放的118个审批权限逐个事项过堂,细化方案,明确委托授权手续签订、业务人员对接、办事指南更新、大厅进驻方式、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事宜。二是落实落细赋权清单。外出学习调研,借鉴外地成功做法,聚焦项目投资、市场准入、生产经营3个审批服务领域,拟定区级赋权清单初稿。组织18家区直相关部门对下放事项进行了3轮筛选,充分对接,逐步调整完善,最终确认赋权事项126项,力求“放得下、接得住”。
二、精心锻造三方面事项承接能力。一是设立区级涉企审批服务专区专窗。将涉企投资高频事项涉及的多部门业务骨干集中于专区窗口,明确业务联络员(代办员)负责材料转接和数据流转,保证“一事一窗”面对面直接受理。二是建设开发区行政审批新阵地。加强开发区承接能力建设,完成800平方米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升级改造,打造“温情温馨温暖”的涉企审批一线平台,举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揭牌仪式,集中为9家企业颁发第一批营业执照。三是打造涉企审批代办服务专业队伍。整合多方力量,针对建设项目专门成立30名帮办代办员队伍,从专业化的角度梳理办事流程、办事难点,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快审批。定期追踪项目进展,分析项目“堵点”,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会商解决问题。
三、全面建立四项改革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横向、纵向联动机制。各承接部门积极争取市级赋权部门全方位指导支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反馈承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过渡期内,采取集中培训、跟班学习、驻点帮扶等多种措施,加强承接人员培训,确保事项下放落实到位。二是建立服务帮扶机制。区级赋权开发区过程中,加强承接能力建设,在落实承接方案、优化审批流程、明确审批标准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确保权力事项“放得下、接得住”。三是完善批管衔接联动机制。按照权责一致要求,依法落实审批责任和管理职责,厘清审批和监管部门责任,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监管执法队伍设在市级部门的,建立行政审批、批后监管和执法处罚职能相对分离又相互协作的批管分离体制,防止出现“批后不管”和“监管真空”。四是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审批备案制、电子监察制、审批质量随机抽查监督制等评估考评方式、全面掌握和评估权力下放后的实施、监管效果。
四、探索推行五种审批模式。一是推行“即来即办”,将下放的权力事项中的74项权力事项由“承诺件”转为“即办件”,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二是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围绕服务主导产业,按照企业开办、工程建设、获得信贷、招聘社保、生产经营(缴纳税费)和企业注销6个阶段,优化再造15个“一件事”办理流程,开通专窗,提供主题式打包式服务。三是推行“信用承诺办”,在全市率先出台《宿城区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信用承诺简化审批工作实施方案》,将市级下放的118项权力事项中33项权力事项免于现场核查或容缺提交次要要件当场发证,变“管行为”为“管信用”。四是推行“预审代办”,出台《宿城区一般社会投资工业类建设项目“预审代办”实施办法(试行)》,充分利用项目“拿地前”和“拿地中”的时间空当,同步开展规划、施工手续预审,待项目用地手续完备后,实现“拿地即开工”,促进工程建设项目早施工、早投产。五是推行“全域通办”,将赋权事项清单中办件量大、办件频次高、条件较成熟的18个事项,通过“联网+联动”、窗口前移、代办帮办、增设“7×24小时自助服务区等举措向乡镇(街道)深入推进“全域通办”“多点可办”“就近办”,打造“一站+多点”政务服务体系。
下一步,宿迁市宿城区将对标“一层全链审批”,在全面承接市级下放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和科学精准赋予开发区审批权限的基础上,不断归纳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创新方式、简化流程、完善机制,确保审批权限下放后办理时限再减少30%、申请材料再减少50%、即办件占比不低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