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苏州市召开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会上,“一区两中心”正式揭牌,建设愿景同步揭晓。
建设“一区两中心”,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举措。据悉,科技部全国累计批复技术创新中心12家,苏州一举拿下两席。这既是多年站位高远、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苏州未来高位发展的崭新开篇。苏州提出,将坚持四个面向,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苏州产业优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新征程新阶段,苏州布局建设“一区两中心”,进一步聚力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必将为全省创建创新型省份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苏州力量”和“苏州经验”。
肩负新使命 建设“一区两中心”
作为经济重镇、创新高地,苏州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两万亿台阶,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7%,科技进步综合评价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产值1.94万亿元,增长5.9%,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产值8718亿元,增长11.6%,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位列第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集聚区,初步形成了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这组数字足以表明,在苏州,创新已成为一项根本发展战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苏州积极响应,超前谋划,加快创新步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作出发展部署。3月,科技部相继发函支持江苏省、苏州市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快谋划建设“一区两中心”,是苏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行动举措。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苏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科创策源功能,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大平台,全力走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前列,为进一步聚力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苏州作为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紧抓先机、精准施策,发展基础坚实,取得硕果累累,承担起建设‘一区两中心’的使命和任务是必然趋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世鹏认为,“一区两中心”的建设,将助力苏州提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打造成为全国产业的新高地,在更多的地方赋能经济民生。
省政府副省长齐家滨表示,“一区两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应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树立国际视野,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高质量推进建设,着力打造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
“1+3”政策支持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会上,苏州发布了《关于支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的若干意见》《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苏州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州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四份文件,以“1+3”政策体系构成“一区两中心”建设的行动纲领。
仔细浏览行动纲领,不难看出,苏州在规划“一区两中心”路线图时,结合产业实际,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路径安排: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将立足全产业链,聚焦靶点发现、新药研发、关键试剂与辅料、新型工艺等重点领域,构建“目标导向、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产学研用创新网络,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技术创新策源地,引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氮化镓等重点研究方向,围绕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光电子等应用领域,攻坚突破,致力成为引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产业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发挥制造业优势,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先导区,围绕“AI+”制造、文旅、医药、金融领域,布局建设融合创新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攻关机制,打造成为集“技术前沿化、产业高端化、社会智能化”为一体的创新发展试验区。
建设“一区两中心”,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促进。苏州市决定,全市每年将统筹安排100亿元经费,用于推动重大载体、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但与此同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如何激发企业积极性,在“1+3”文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比如说,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提出十大工程、43项具体举措,38个项目平台机制,为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码,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单个企业每年享受苏州市各级政策扶持叠加额度从最高8000万元提高到两亿元;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对取得销售收入突破、开展流片验证、为自主研发产品提供产能等最高奖励1000万元;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对人工智能首台(套)装备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奖励,对获评的国家级人工智能先导区给予300万元的最高奖励等。
集聚更多人才,是“一区两中心”建设的根本支撑。苏州提出支持设立“一区两中心”人才专项,对具有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创新团队,优先按“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同时,支持引进高端外资、中外合作人力资源机构,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着力推动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增强聚才效应,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
体制机制创新同样不可或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郝跃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例,指出应积极在材料、器件、封装、应用等多个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带动产业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最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拼抢新机遇 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伴随“一区两中心”揭牌,苏州已经实打实行动起来。会上,104个科技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总投资近200亿元,涉及三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超85%,将为“一区两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能。
融入“一区两中心”建设,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充满信心。首席科学家陈炳良表示,企业将依托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与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开发符合世界标准的高质量生物药,真正满足老百姓用得到、用得起国际水平的生物药的美好愿望。
作为特聘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对苏州建设“一区两中心”更具信心。他相信,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必然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一流人才,孕育更多超乎想象的科技成果,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苏州排定的时间表上,更能直观感受到这样的自信与决心:
通过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到2023年,新建10个以上重大关键公共技术平台,引进培育30个以上高端领军人才团队,突破10项以上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成为全国中小微企业重大源头技术供给的创新服务高地。到2030年,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和国际领军企业、集聚行业顶尖人才(团队)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优势;
通过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到2023年,引进5个以上国际顶尖团队,承担70个以上重大研发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重大源头技术供给,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攻克一批制约我国战略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辐射带动形成万亿规模产业集群;
通过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力争到2023年,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应用示范企业170家,形成30个特色鲜明应用场景,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发展高地。
“希望江苏省、苏州市积极抢抓‘一区两中心’建设机遇,抢占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为全国作出新贡献。”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表示,苏州要紧紧围绕自身产业和创新资源优势,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中系统谋划,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有效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