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天互联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 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中心

工业互联网解析标识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07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规避‘虹吸’增强‘集聚’—苏北在高铁时代提升高质量发展内力的建议)

2020/7/22 18:10:00 人评论 江苏省人民政府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您委提出的“关于规避‘虹吸’增强‘集聚’—苏北在高铁时代提升高质量发展内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省铁路办研究,现答复如下:

补齐高铁短板,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和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加快全省铁路建设,特别在“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强化苏北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徐盐、连淮铁路建成通车,苏北五市全部迈入高铁时代;今年还将建成连淮扬镇铁路淮镇段、沪通铁路一期、连徐高铁和盐通铁路,并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和北沿江高铁,以高快速铁路为骨干的省内“三纵四横”主骨架基本形成,这将极大地改善和提升沿线民众铁路出行条件,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铁路运输条件的改善,一方面为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虹吸效应”。在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形势下,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高铁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既是当前铁路建设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我省新时期区域发展顶层设计时需要系统谋划的重要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近年来推进苏北地区发展的总体情况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需要尽快实现苏北地区的快速崛起。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建设发展,特别是2019年,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着眼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补短板强弱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等问题,着力提升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大南北共建园区支持力度,不断培育和提升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各地和省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19年,苏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63.34亿元,同比增长6.0%;固定资产投资15660.09亿元,增长4%;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9%,比全省平均高0.7个百分点,其中,连云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位列全省首位。全年苏北地区工业投资增速3.6%,列入全省计划的158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798.4亿元。在外贸出口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苏北地区全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2%,比全省平均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徐州市进出口总额增长21.9%,为全省增长最快。苏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80元,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05元,增长9%,高于全省平均0.2个百分点。 

二、重点相关领域省级支持情况                                                                              

围绕强化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不断完善的高铁运输网络,省级层面在推进苏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协作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大品牌创建指导力度。1、加强创建督导。苏北地区新增7家3A级以上景区,连云港连岛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评审。支持推荐宿迁骆马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徐州大洞山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联合省生态环境厅,新批连云港海上云台山景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搭建活动平台。在盐城大丰恒北村举行第十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开幕式,并同期举办首届江苏(大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峰会。省农业银行现场与徐州和盐城签订合作项目,给予金融支持。支持苏北地区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徐州汉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苏北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3、注重人才培养。委托国家全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举办苏北高等级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培训班,并安排苏南景区作经验介绍,加强行业交流。在盐城大丰市举办全省乡村旅游培训班,在东台市举办度假区管理考核工作培训班,着力提升苏北地区度假区建设管理能力。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1、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将丰县刘邦故里文化景区提升工程、连云港华邑酒店、淮安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等23个苏北建设项目列入《江苏省2020年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在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9年度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灌云伊甸园、淮安乐田小镇运河主题创意农园、宿迁三台山森林公园生态修复项目等13个苏北项目给予2865万元的资金扶持,其中,全省9个重大贴息项目中,苏北地区有4个。

(三)做好旅游资源宣传。1、给予经费补贴。针对苏北旅游广告联合投放项目给予项目总金额50%经费补贴(苏南补贴30%,苏中补贴40%),分别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及户内外广告媒体平台进行投放。2、组建苏北景区宣传营销联盟。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支持成立苏北景区宣传营销联盟。指导联盟组织开展“欢乐淮海行”旅游推介活动,参加2019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并给予35万元经费支持,用于开发“惠享游苏北•自驾车主卡”。3、组织宣传推广活动。以“江苏人游江苏”活动为抓手,拓展省内游、国内游市场,分别在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举办四场苏北专题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常州、无锡和苏州三地旅行社与苏中苏北主要景区签约结对帮扶。组织苏北文化旅游企业赴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开展文化旅游路演推广活动,组织苏北景区参加上海2019世界旅游博览会、201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展会,提升苏北旅游品牌的整体美誉度和知晓度。

在区域产业协作方面,持续加大以南北挂钩合作共建园区为重点的政策支持。

南北共建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发,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06年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苏南地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大力推动园区发展成为苏南苏北挂钩合作的主要渠道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为促进苏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塑造了在全国有影响的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品牌。目前,全省南北共建园区已达45家,累计入园企业超1700家,带动就业66万余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累计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其中,苏宿工业园区已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无锡新沂工业园已获批省级高新区。

自2001年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南北挂钩合作以来,苏南五市和苏北五市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每年签订合作协议,为推动省内全域一体化打下了扎实基础。2019年,南京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支持共建园区和淮安市经济薄弱镇村发展,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约150项,帮助淮安培训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苏州与宿迁共实施挂钩合作项目27个,援助资金8468万元,带动就业人数13654人次;无锡落实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支持徐州完成村级帮扶项目32个,举办招商推介活动10场,累计完成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3个;常州支持盐城帮扶资金776万元,促成新落户盐城的常州企业9家,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累计达600余人次,两地结对合作中小学校达到30所。镇江与连云港加强港口合作,货物运输量达到11.59万吨,同比增加5.61万吨,合作推动新开工产业项目5亿元,并在教育、科技、人才、旅游、疾控等领域开展对口交流。

根据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着眼省内全域一体化,着力园区高质量发展,经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苏办发〔2019〕50号),在构筑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更大力度赋能园区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南北县级结对共建特色园区、切实加强对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举措。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合力打造5-10个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推动南北优势互补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启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率先推动苏宿园区先行先试。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强化能力支撑、培育内生动力”,加强系统设计,强化合理分工,优化支持政策,不断优化完善苏北地区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区域路网布局,放大枢纽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推动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一是着力提升城市特色品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乡发展,加速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推进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绿色精粹游、红色经典游、宗教寻根游、乡村休闲游、户外体验游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二是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力推进城镇化改造及老旧社区改造。不断增强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电力、道路、自来水、农田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村容村貌。依托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四是扎实推动互动融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延伸,强化水、电、路、气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向苏北地区,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重点区域转移。

在铁路建设发展方面。继续加快推进重大铁路项目建设,深入研究铁路运输组织,持续放大高铁建设效应,更好地服务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一是切实做好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工作。省铁路办已会同省铁路集团和相关铁路运输部门单位组织开展苏北苏中高铁列车开行方案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接地方诉求,优化苏北苏中和全省客运列车开行方案,让新建高铁更好地为沿线群众出行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努力提升铁路货运能力。一是将强化徐州铁路枢纽功能,加快实施铜山货场等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支持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二是深入研究沪通铁路客货兼顾开行方案,缓解苏北苏中地区向南、向上海方向的货运过江通道能力制约问题。三是加快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铁路专用线、邳州作业区搬迁工程铁路专用线、连云港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专用线、盐城市大丰港铁路支线等铁路专支线建设,打通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快相关货场改造,改善点线匹配情况,促进既有铁路货运能力提升。

三是支持高铁站场土地综合开发和站城融合。为持续放大高铁建设效应,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和站城融合的相关文件精神,鼓励和支持地方和铁路部门对车站周边土地实施综合开发,同时依托高铁优势,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形成新的人员集聚区、消费集聚区和高铁延伸产业集聚区,提升高铁客运枢纽地位,打造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城市发展新亮点。

衷心感谢您对我省交通事业和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0年6月23日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