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全市工业生产全面加速。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7.2%,增加值同比下降16.4%,环比1-2月份分别收窄7.8个和11.8个百分点。
尽管运行态势逐渐向好,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汽车产业降幅较大。汽车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1.2%,受全国汽车市场低迷影响,一汽集团一季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5%和19.7%,对我市工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二是企业产能释放不足。部分企业虽然已复工,但未完全实现复产或产能释放,如锦湖轮胎等汽车配套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0%,很多企业从全天三班倒生产改为仅白天开工。三是消费市场信心不足。一季度CPI指数104.3%,同比上涨4.3个百分点,说明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反弹趋势不强,如汽车行业,全国汽车经销商9成以上已开业复工,但客流量仅恢复到同期的8成,一汽集团3月份整车库存激增,库存总量已达到19.4万辆。四是部分企业资金紧张。受原材料、运费、人工等成本增加影响,很多企业存在着流动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紧张问题,一季度我市对工业企业及项目流动资金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排到有资金缺口的企业68个、项目51个,缺口总额达46.9亿元。
面对疫情对工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冲击,长春市主动作为,加强疫情防控、组织包保服务、全面监测调度,抢时间、抓进度、解难题,全力推进工业企业复产达效,努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回稳回暖:
一、抓住重点,全力服务一汽集团
一是坚持产销日调度制度。实时掌握企业产销情况,及时了解汽车市场态势,综合分析判断,及时预测预警。二是全力服务一汽集团生产运营。做好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综合服务保障工作;协调解决防疫物资、物流配送、配套链衔接等影响生产的困难问题;积极落实省、市有关促进汽车产业消费的政策措施,帮助一汽集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扩大销售,增加排产,提高负荷,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三是重点推动一汽集团产能提升。围绕国际汽车城和红旗小镇建设,推动一汽集团整车产能提升和零部件延链补链等重点项目建设。与一汽集团紧密配合,全力推进红旗7万辆、解放5万辆、奔腾6万辆、丰越12万辆等产能提升项目建设,最大限度释放企业产能。
二、培育潜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狠抓增量项目谋划。围绕“四大板块”空间产业布局和“两个万亿级”“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深化落实工业投资倍增计划,以“专班抓项目”为抓手,狠抓增量项目谋划、洽谈、签约、落位等重点环节,指导和帮助各县(市)区开发区积极落实项目落位所需条件。二是全力推进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组织专班各推进组、成员单位,定期走访踏查重点项目,发现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吉林玲珑1420万条轮胎生产、中车长客高铁运维基地、卓宜生物新品种疫苗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步伐。三是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紧盯开工手续办理、资金准备、要素保障等环节,积极用好专项债券,抓好配套招商引资,力争实现标准厂房与入驻项目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达效。
三、全面服务,促进企业产能释放
一是深化“万人助万企行动”助企服务工作。结合市领导包保重点企业,狠抓4个“50”工作措施落实,推动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开展产值前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包保服务,定期走访,送政策、解难题、促发展,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企业生产经营扫清障碍。二是发挥行业商会作用。按照“一业一会”原则组建行业商会协会,发挥行业商会协会在政商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强强联合、报团取暖、共渡难关,进而健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重点企业、保供单位生产要素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一汽、长客等重点企业的水、电、气等生产要素问题进行实时跟踪、重点协调,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同时,围绕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堵点、断点,积极协调帮助企业危中寻机,实现更多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生产和国产替代。